当前位置:青光眼 > 青光眼检查

眼口疾病

2.27.眼、口疾病

人有五官,五藏为其主。五官之病,寒热之所生,虚实之所起,皆责之五藏,求相生之太过不及,责相克之太过不及,为“治病必求于本”。肝开窍于目,但肝有肾的资养,受肺的制约,助心之血脉,制脾之土湿;脾开窍于口,受心的资养,受肝的制约,助肺气宣发,制肾之水气。中医的生命整体观,是天人相应的整体,内外相连的整体,五官疾病要责五藏之寒热虚实,求外感内伤之风火湿燥寒,更要分析五藏生克关系,才能求得病机之本。

1.1.1临床症状确认

口之病,有舌、齿、牙龈、口腔粘膜等的区分,口疮、牙痛、口臭最为常见。口疮西医称之为口腔溃疡,以口舌溃疡糜烂,或红赤,或淡白为特征。牙痛多在牙龈或牙根,或红肿疼痛,或痛而不肿。此外,舌僵、舌麻、口苦、口腻、口甜也时有所见。

眼之病,中医专著颇多,已成一专科理论,如《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眼科簒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有《眼科心法要诀》等。眼病分内障和外障两大类。普通中医门诊的眼部症状,多麦粒肿、眼睑赤烂、目赤、云翳、视物模糊、眼屎粘目。麦粒肿在眼睑,肿起如麦粒,本为轻病,可以自愈,现今不乏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目赤在白睛,有的红赤,有的如血丝,有的出血成片;云翳白睛为多,黑睛少见,有圆翳、冰翳、白翳黄心、黑水凝翳、散翳、恒翳等等,名目繁多,无须过多纠缠,贵在明辨病机。

1.1.2临床病机求证

口疮为患,常反复发作,有的疼痛较重,甚至难以饮食。大多是心热移于小肠,不少人习用导赤散,或黄连导赤散。除了心热,口疮还与肝、脾密切相关,有肝火上炎,有湿热壅滞,有郁火内盛,有阴虚肝郁,有血虚脾寒等等,见口疮就用导赤散,往往疗效很差。一般肝火上炎者,伴口苦、心烦易怒,宜龙胆泻肝汤;湿热壅滞,多心情沉闷,舌苔厚腻,大便粘滞,宜甘露消毒丹;郁火则当疏散,可与逍遥散加升麻、栀子;阴虚肝郁,养阴为主辅以解郁,甘露饮加郁金、姜黄;血虚脾寒者,四物汤加白术、炮姜、肉桂,佐黄连。久病口疮者,五藏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平衡,若要获愈,只有打破病态平衡,重建因应协调性,才有可能彻底痊愈,因此只要“辨症求机”正确,注意有方有守,莫要因为短期无效就频繁更方。

牙痛有肝郁热、胃积热和肾虚、阳虚郁火等的区别。肝郁热、胃积热之牙痛,多牙龈红肿,喜凉而恶热。就牙痛程度而言,肝郁热牙痛较轻,局部不甚红肿,宜清肝凉血散郁之法,药宜生地、丹皮、地骨皮、青皮、白芷、当归、牛蒡子之类;胃积热牙痛较重,局部红肿较为明显,宜清胃泄热之法,清胃散之类;胃热而兼肾虚者,玉女煎加减。肾虚牙痛者,多牙齿软而不坚,或虚浮松动,以补肾为主,宜熟地、当归、杜仲、鹿角片、巴戟等味;阳虚郁火牙痛者,因为阳虚生寒,寒郁化火形成,治以温阳散火之法,可用附子牛蒡汤治疗。(黄开泰.阳虚郁火牙痛及其治疗,四川中医年第6卷第1期)

口气异常,或口中异味,多与肝脾有关。肝热多口苦,可用龙胆草、栀子泄之;口粘多湿滞,可用藿香正气散化之;口甜为湿阻脾运,平胃散加藿香、木香、砂仁;口臭者,多胃中浊气上逆,可用芳香化湿助运之法,用茵陈、佩兰、芦根、藿香、甘松、白芷、陈皮、淡竹叶、麦芽等。

白睛红赤,涩痛羞明,多为肺经风热,九仙饮主之。云翳初起,可用加味拨云散。麦粒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脾胃热结,石膏、黄连、连翘以泄之,升麻、防风、白芷以散之,虚者辅以党参、黄芪。眼屎多者,肝肺热也,可用桑菊饮加栀子、黄芩、柴胡。青光眼可因肝热上逆,肝阳偏亢而作,以平肝清肝为法。视物模糊起病多缓,见效亦慢,有多种病机,大抵不外肝血虚、肾精亏、瘀血阻。一般养肝血不离补肾精,补肾精隐含养肝血,皆可用杞菊地黄丸。眼病瘀血较为常见,化瘀活络为常用,如红花、桃仁、川芎、归尾。

1.1.3临床论治宜忌

口、眼之病,热者多而寒者少,或兼肝郁,或兼血瘀,故多用清热寒凉、调肝、活血之品。

口眼在上,上部疾病要注意二便情况,如若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仅仅清解,热邪难祛,通利二便,令热邪外出,其热才易清。

1.1.4生活调护

眼病不要揉,避免损伤血脉;口腔疾病饭后坚持漱口,防止邪浊内生。漱口不是刷牙,过度刷牙,用力过大、时间过长,都可能损伤牙齿、牙龈。刷牙的目的,是清除留在牙缝食物残渣,避免滋生浊邪,不是为了杀灭细菌。细菌是比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时间更长的生命,人类和细菌和平共处才走到今天,在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管道中,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细菌,构成了庞大的细菌群落,平衡着机体的气化活动,如果人为地去消灭,破坏了细菌群落的生态平衡,健康就要受到影响。古人护牙,清除食物残渣后,用茶叶水漱口,这也许比所谓的三三制刷牙更又好处。

不要刷舌苔,舌苔反映了胃气,是重要的疾病信息,刷舌苔不仅影响疾病诊察,而且可能损伤胃气,日久味觉敏感性降低,饮食无味,影响食欲。

1.1.5用方

导赤散: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

龙胆泻肝汤:见鼻渊。

甘露消毒丹:见咳嗽。

逍遥散:见颈椎病腰椎病。

甘露饮: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枇杷叶,黄芩,枳壳,石斛,茵陈,甘草。

四物汤:见鼻渊。

清胃散:生地,当归,黄连,升麻,丹皮。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门冬,知母,牛膝。

附子牛蒡汤*:附子、炮姜、当归、熟地、骨碎补、牛蒡子、僵蚕、甘草、地骨皮

藿香正气散:见发烧。

平胃散:见鼻渊。

九仙饮:甘草,当归,木通,白芷,黄芩,赤芍,菊花,荆芥,川芎。

加味拨云散:柴胡,黄芩,蝉蜕,防风,菊花,青葙子,木贼,车前仁,当归,赤芍,生地。

桑菊饮:见咳嗽。

杞菊地黄丸:菊花,枸杞,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1.1.6临床医案举例

例一:

孙男,29岁,年6月8日初诊。口腔黏膜疼痛,饮食稍有刺激则疼痛加重,医院口腔科诊断扁平苔藓,治疗四月无效,平素多汗,无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弱。肾阴虚,胃热郁结,养之、降之、散之、清之,方用玉女煎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细辛6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知母15克,怀牛膝15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甘草6克,三剂。6月18日复诊,疼痛明显减轻,守方服25剂而愈。

年10月,其母因失眠看病时随访,2年没有复发。

例二:

王男,32岁,年3月27日初诊。口臭,睡眠则口水长流,双手振颤不能自控,已十余年。舌红苔淡黄腻,脉濡。湿热中阻,水道失调,经络失和,先以除湿清热为主。

处方:芦根25克,白芷15克,黄芩15克,谷麦芽各15克,佩兰15克,藿香15克,茯苓15克,通草6克,茵陈20克,苡仁30克,三剂

年3月30日复诊:口不臭,流口水少,手颤抖依然,佐以平肝熄风:上方加天麻10克,鈎藤25克,二剂。

年4月2日三诊:口臭没有再作,流口水复发,手颤没有减轻。平肝熄风未效,还当化湿和肝。

处方:芦根25克,白芷15克,谷麦芽各15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芍15克,黄芩20克,茵陈20克,通草6克,茯苓15克,二剂

年4月6日四诊:口水止,手振顫明显好转,守方五剂。

例三:

屈男,46岁,年5月30日诊。口干、眼干痛引头痛数年,逐渐加重,有中医曾按阴虚治疗,没有效果,反觉症状加重,伴腰痛而沉,阳痿,舌淡苔白腻,脉濡。肾阳虚,寒湿内停,温阳补肾利湿。

处方:泽泻30克,猪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肉桂6克,杜仲30克,巴戟15克,陈皮15克,细辛6克,三剂。

年6月6日复诊。眼干明显减轻,仍然口干,眼疼引头痛,腰痛而沉,阳痿。苔白腻,右脉弦左脉濡。临近夏至,暑湿渐盛,主以芳香化湿。

处方:白芷15克,苍术15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青皮15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茯苓15克,大腹皮15克,法半夏15克,甘草6克,五剂。

年6月17日三诊。眼干消失,口干明显减轻,眼疼减轻,头不痛,腰沉感消失,阳痿好转,腰痛依然,苔薄白腻,患者要求守上方续服。

年7月10日四诊。又服五剂,自觉症状消失,担心复发来诊。脉细弱,苔薄白腻。湿邪未尽,暑热天气,更方善后。

方用:茵陈20克,苍术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芦根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砂仁6克,甘草6克,五剂。嘱不要贪凉和过度饮冷。

例四:

王女,52岁,年11月6日初诊。右眼红赤流泪,磨涩不舒,若闭眼以手触之则有疼痛感,西医诊断结膜炎,治疗一月疗效较差。大便每3天一次,但质软顺畅。舌边红,左侧有瘀斑,脉细涩。此肝肺经风热,疏风散热凉肝。

方用:黄芩10克,生地10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丹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赤芍10克,木通6克,三剂,水煎服。

年11月9日复诊。上症减轻,流泪有热烫感,加栀子10克,四剂。

年11月5日三诊。眼红赤、磨涩不舒等症消失,守方四剂。嘱,四剂服完,若症状完全消失,服杞菊地黄丸一月左右防复发。

例五:

史女,55岁,年3月16日初诊。见光则眼睛疼痛,左眼尤甚,夜晚见光疼痛甚于白天,时时流泪,伴头痛,已经半年,医院医院,均院诊断为青光眼。医院检查结果,右眼眼压:55/4.5=18.86mmhg,左眼眼压:55/3.5=26.56mmhg,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就诊时,大便干而难解,失眠,舌嫩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此肝热内盛,上攻则头痛、双眼疼痛,当平之清之。

处方:野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木贼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川牛膝10克,车前草10克,菊花10克,蝉蜕10克,防风10克,青葙子10克,黄芩10克,川红花6克,木通6克,磁石20克,五剂。

年3月23日复诊,头痛,眼睛疼痛稍减轻,早起流泪,大便干,舌红苔薄少,脉细,继服五剂。

年4月15日三诊。流泪减少,眼睛依然疼痛,大便转软,睡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加决明子15克,增强平肝明目,再服五剂。

年4月26日四诊。眼睛疼痛、流泪等均减轻,咽痛,大便干,脉沉细涩,舌淡红苔薄白。平肝清肝见效不明显,考虑兼有肝血瘀滞,辅以活血通脉。

处方:

汤药:决明子30克,牡蛎30克,丹参20克,夏枯草20克,白芍20克,木贼10克,木通6克,车前草,赤芍15克,黄芩15克,五剂。

中成药:活血通脉片,5片,一日三次。

年5月10日五诊。眼睛偶有疼痛,流泪欲解,头痛、咽痛消失,大便干,睡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涩。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病人十分高兴,坚持治疗,配合活血通脉片,服汤剂20余剂获愈。

年9月10日,因咳嗽日久不愈就诊时随访,青光眼7年没有复发。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voz.com/qgyjc/7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