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讲述成年人职场与家庭的综艺,综艺的名字叫做《不好说特想听》,在这档节目中主角就是当代社会上一些新兴职业的年轻人。节目中以纪录片的形式描述了几个年轻人的工作。
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他们的工作都不被父母认可、了解和理解。这些父母就是我国无数父母的一个缩影,在更多父母的眼中:“你是不是把你的工作过于理想化了、你现在做这个你能挣到钱么、你能不能正常点想问题、我觉得你说的这些就是不认真的工作、这工作正经么……”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爸爸妈妈理解不了自己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是没必要和父母进行解释,因为说了他们也不懂。父母这边却觉得,孩子压根就没有和我说清楚过。
在节目中两代人的对话,映射出了现今社会很多父母与儿女相处的真实状态。于是就形成了“我想说,你不想听;你听我说,我不要听”的局面。永远没有办法好好沟通。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精神方面的交流
在“0”沟通的家庭中,父母从未试着了解过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父母与孩子的可聊话题变得越来越少间接导致了彼此间精神层面的断层。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由于双方缺乏沟通和交流,孩子的朋友圈就变成了孩子的信息港。越来越多的家长,透过孩子的朋友圈,来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当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爸妈就会不停地猜测、担心、追问。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朋友圈屏蔽爸妈的阵营中。
父母“为孩子好”的传统思想
很多父母举着“爱孩子的旗帜”用“爱”来压迫孩子。他们通常认为他们的观念才是对的,经常用“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要多,听我的准没错”的气势来居高临下的教育孩子,以高姿态态度逼着孩子一步步的向他的观念靠拢,让孩子为“爱”切妥协。
可是他们忘了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人生的小号,在人生的这场游戏里,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玩家。他必须自己打怪,升级,自己刷副本,自己学着闯关。
孩子从来都是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只是一味的用传统思想来禁锢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早已“断奶”。
父母眼界的局限性
在父母那一辈人的眼中,只有带有编制的工作才是工作,其他的工作都是“打工”。一些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工作就是不长远、没什么用的工作。只有选择一份带有编制的工作才是明智之举。在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带有编制的工作吃的是皇粮,你打工充其量就是个“外来务工人员”不是是长远之计,他们不要求孩子这辈子大富大贵,只希望孩子这一生能够平安稳定。
怎样缓解这样的情况呢
1.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增加和孩子的沟通
父母应在孩子小的就要养成和孩子沟通的习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勤沟通,不仅能及时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还有利于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了解程度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不怎么和家长沟通的,逆反心理很强。
父母和孩子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会给父母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和新奇的事物。同时,勤沟通也有利于父母帮助孩子做一些思想上的引导,减少孩子走弯路。
当孩子和父母的观点不同时,父母应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争吵,在了解孩子的想法时,还要尊孩子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出发点考虑问题。以客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事情的观点和看法。
2.孩子应该稳定父母的情绪,减少父母的焦虑
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够过得更好更幸福。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工作的不理解,可能因为两代人所经历的时代环境不同,父母的脚步和思维不能跟上时代的转变速度。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扮演起老师的角色,耐心的和父母去解释我们的工作,让他们去慢慢了解我们现在所做的事。
有条件的人,不妨让父母跟着自己的工作节奏待一天,让他们切身实地的了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告诉他们这份工作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发展。
多和父母做沟通,用沟通来增加父母对我们工作的了解,减少父母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情况的焦虑。
有很多人都被父母的某种言行伤害过,父母眼中的“爱”,有些时候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甜蜜的负担”,这种不理解和过多的干涉会让很多人受伤.
所以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应该试着进行改变,千万不要形成,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感谢父母,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给自己道歉的局面。
我是糖果妈妈,跟我做学习型妈妈,让养育生活更轻松